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2011.9-北京】民间首试垃圾处理 北京“绿房子”开机

刘金松 杨筱雅

80公斤重的菜叶、瓜皮等垃圾倒进去,经过几分钟的打碎、脱水、挤压后,重量减少了一半,体积缩小为原来的3/4。民间环保人士黄小山创建的“绿房子”经开机实验,将在9月初正式运营。“绿房子”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常兴庄和纳帕溪谷两个社区之间。这是一个面积2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有分拣、粉碎、脱水等设施的垃圾处理平台,因房子外墙以绿色调为主而得名。

黄小山曾是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的坚定反对者。该项目一旦建成,将是亚洲最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后来因周边居民反对,搁浅至今。

从与政府唱对台戏的坚定反对者,到垃圾处理的实践者,黄小山说,希望能通过实践证明,政府在垃圾处理上可以做得更好。

“绿房子”缘起

目前,北京六环内的垃圾处理方式是,每个垃圾清运站均采用密闭式的处理箱,从小区清运出来的垃圾,集中到一起后,按照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分别装入不同的集中箱。

但让垃圾清运站工作人员苦恼的是,分类这两种垃圾,并非易事。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劲松一区的垃圾清理站设有专门的餐厨垃圾箱,这是附近几个垃圾清运站中,唯一的餐厨垃圾回收点,不过每天送过来的餐厨垃圾并不多。

据该清运站内的工作人员介绍,附近几个小区里,设有垃圾分类箱,上面标有“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标志,但居民大多是混着丢,“最终都归到了其他垃圾里,餐厨垃圾顶多是附近的几个小饭店送过来一些。”

垃圾分类曾被认为是垃圾减量化的前提,也是化解目前垃圾围城困境的关键环节。不过这一行为倡导多年却未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便是在北京一些较早推行垃圾分类示范的小区,源头的垃圾分类效果也并不理想。

北京市政府参事、著名垃圾处理问题专家王维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甚至悲观地表示,指望居民从源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短期内没希望。

黄小山认为,中国的垃圾分类不会一蹴而就,“像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德国、日本,都有十多年的历史。”

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把普通居民做不到的垃圾分类通过中间环节完善起来?黄小山想到了“绿房子”的创意:通过建立一个垃圾处理平台,在居民的生活垃圾运往垃圾场之前,由第三方完成居民无法完成的垃圾分类工作。

黄小山介绍,由于前期他在反对垃圾焚烧中小有名气,他对这一创意赢得居民的支持很有信心。附近常兴庄社区的居民,很多还不知道“绿房子”的事,不过他们听记者讲述其具体实施操作时,接受采访的居民均表示大力支持:“那个蓝皮垃圾箱太臭了,大老远就能闻到,特别是夏天。”

干湿垃圾分类

“绿房子”9月初正式运营后,附近两个小区1200户居民的垃圾将不再被直接运走,而是先集中过来进行初步处理。经过资源分类回收、干湿分离、脱水减重后,再由城市环卫系统归口处理。黄小山将这一功能形象地描述为“承上启下”。

为了让周边居民明白如何参与,他将与志愿者一起,向每户居民配发一套垃圾分类手册,同时由北京市政为每户配备“干垃圾桶”和“湿垃圾桶”,方便居民在家分类。

同时,小区内也将配置250对120升的干、湿垃圾桶,和居民家中的干、湿垃圾分类对应,居民将垃圾投到小区的垃圾桶后,由两辆电瓶车定时定点将垃圾运到“绿房子”进行处理。“绿房子”接过小区垃圾后,首先在垃圾分拣平台对“干垃圾”进行分拣。在一个占屋内1/3面积的分拣平台上,有7个洞口,分拣人员将干垃圾按照塑料(10840,35.00,0.32%)、纺织物、金属、纸、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电池类别投入不同的洞口内,操作平台下面是对应7个绿色垃圾桶,装满后,将对同一种垃圾进行汇总。

然后,对湿垃圾进行打碎、脱水处理——将湿垃圾倒入打碎机内,进行物理压缩,最大限度地剔除垃圾中的水分、缩小垃圾体积。据黄小山调查,北京每天产生的1.8万吨垃圾中,水占1/3,约合0.6万吨。也就说,北京现有的7000多辆垃圾清运车每天都在辛苦地运这些水。

目前,中国垃圾的干湿不分,为垃圾处理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危害。水在运输途中还会有二次污染;到了垃圾填埋场,又会变成渗沥液,污染地下水。运到垃圾焚烧厂后,由于水分过大,降低热值,为垃圾焚烧带来难题。

有了“绿房子”的中间处理环节后,居民只需要在家中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干湿分类即可。与国外通常实行的垃圾分类相比,这是一个最初步的分类要求。

黄小山曾受邀到日本考察,据其介绍,在日本有严格的垃圾投放日历,每天投放哪种垃圾都有明确规定,比如礼拜一收玻璃,礼拜二收纸张,除了对应的垃圾种类外,不准投放其他垃圾。有的国家则会实行定时投放,根据规定不同,会选择一周中的某几个时间点,过了时间段,则不能扔垃圾。

利益激励机制

在黄小山的方案中,对干垃圾里的资源进行集中回收是其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解决部分运营成本,也可杜绝目前城市资源回收体系中的二次污染。环保NGO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环保项目负责人陈立雯就曾表示,绿房子方案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就是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类,有利于下游环节处理;其次是资源回收系统的建立。

但在现实的环境中,很多居民更倾向于把纸、金属等干垃圾卖给废品收购者,这样居民自身能获得经济利益。来自河南信阳的徐福生,从蹬三轮收废品到如今在废品回收市场内有自己的固定摊位,与废品回收打了多年交道,他认为“绿房子”的创意很好,但实现起来不那么简单,“有点理想化”。

所以,一定要靠利益激励。为了鼓励居民将所有垃圾交由绿房子处理,黄小山准备设立“奖金池”概念。按照定时定点投放要求把值钱或不值钱的垃圾都送到“绿房子”的居民,将获得抽奖资格,每个月抽一次奖,奖品总额最少5000元。

黄小山也设立了一些“惩罚”措施。比如,对每家投放的垃圾依靠门牌号实行“实名制”,一旦有居民不在规定时间内投放垃圾,或者没有进行干湿分类投放,将会收到温馨提示。在黄小山看来,“实名制”本身就会让居民有一定的压力,不敢乱丢垃圾。

对政府,同样要让它看到其中的“好处”所在。对政府而言,隐形的收益是可观的:垃圾减量后,政府在垃圾运送上的运费减少;脱水后运到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将减少,又可节省一笔处理费用开支;目前每处理一吨垃圾,政府都会有相应的财政补贴,通过垃圾分类减量化后,就会减少相应的财政补贴开支……

黄小山乐观地预测说,如果按实验首日垃圾减量50%计算,北京每天产生1.8万吨垃圾量,仅此一项每天就可节省9000吨的运费,加上后期处理费用和财政补贴的减少,黄小山感叹说,“最终的利润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让人惊讶的数据。”